读《彷徨之刃》——谁才是正义

Jun 15, 2015 ·
8 分钟阅读

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说实在剧情和悬念方面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唯一一直令我坚持看完到最后的是想知道作者究竟会怎样结束这个故事。

说是推理或者悬疑小说,这本应该沾不上太多的边,个人觉得是东野的另一种风格,对社会现象或者黑暗面的揭露和深入思考。

这本书事实上就是写了一种摇摆不定无法判断的正义。以青少年法为主题,对于青少年犯罪,相信几乎各国都本宽容的态度,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理由下。可是如果出现了屡教不改的恶徒,本着玩弄别人生活生命的态度,那青少年法是不是成为了包庇他们犯罪的工具,教育一番后再给改过自新机会不过是等于给了他们一个再次破坏别人生活的机会,而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警示和救赎。

书中的长峰,在女儿被凌虐致死弃尸河边后,决定亲自复仇。群众对此的反映是表示能理解,并有相当一部分希望他复仇成功。警察们对他表示极度同情,却不得不阻止长峰复仇。因为一旦承认了长峰的行为,无疑就是破坏了法律的正义。

究竟谁才是正义,是长峰的做法,还是代表法律的警察一方,谁也无法断定,这种摇摆不定的正义这是这本书的最内涵之处。书中的最后其实给出了一个很现实的答案:法律就是现今的正义

尽管如此但是谁又能否认长峰的行为也是人之常情。当你像他看到女儿被人凌辱致死的录像,或是亲人无辜被夺走,而仇人就突然出现在你眼前,你又是否能抑压住心头的怒火。书中曾有一个路人家庭的父亲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他说他也会选择复仇,直到天涯海角也会。或者这就是一般人的想法。因此才有了一个给长峰提供密报的警察。

书中曾对一些青少年罪犯作出过描写。他们犯下罪行后,被父母强迫着带去自首,他们痛哭流涕,却并不是因为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感到愧疚,而是因为被警察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此感到害怕而已,他们不喜欢被教育被拘留。用书中原话说一句:一开始不做不就好了。

这还是有父母管的情况下,对于书里面凶手那两个人渣,父母都因为害怕他们的暴力而在外面帮其租房子住了,那还怎么管教得了,等到出事了,不是一味地重复我家孩子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就是重复的说自家的孩子是乖孩子,甚至连逃亡还继续汇款给孩子用,对于被害人的心情却毫不关心。这样的父母啊,过于包庇和纵容孩子,终换来这一个结果。大概天下间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吧,对孩子包容和包庇,只不过书中的父母却过分了。

另外一点书中还指出的是法律对于被害人心情的忽视,尤其是青少年法,一味把重点放在青少年的教育和救赎上,却忽略了在事件中的被害人。不仅是法律,连群众也是,当灾祸并未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或许觉得这跟我们毫无关系,也不会去考虑到被害人的情况,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才能明白那是何种的悲痛欲绝。那种事不关己的冷漠,社会每个人都是共犯。或许像书中所说,长风继续追杀凶手的行为,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记这件事。

彷徨之刃,说的是种彷徨的正义,究竟谁才是正义,长峰还是法律?抑或两者都不是,又或者两者都是。正义并没有绝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再早些时间读完了《悖论13》,吸引人的并不是什么少见的题材,至是想知道末日这个题材大神手下会描绘出怎样的人性。

经常的说善恶观会随情况和个人而改变,但是在这大多数人的环境里,善和恶始终有些大的标准,但是这本书却塑造了一个极端的环境,13个人在逐渐崩坏的东京寻求生存之路,自然灾害和资源短缺不断侵袭这些人。其中感觉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老人的死去,为了其他人的生存,自愿选择注药的安乐死,虽然极不情愿,其他人却不得不忍痛举起手赞成,而给这个老人注射的还是她的老伴,这情节实在太虐心了。在现实中这样的做法公布会必定会受到谴责,无论这位老人是自愿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但在那极端的情况下却成为了一种最不忍心的善,无论是为了其他人的生存,还是自己。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了哲学上的电车难题,没有完全的道德与非道德,因为有社会外界的人存在。但在书里,他们就是整个世界。东野的书并没有过多的讲理,也没有点破,却回味无穷,这就是流畅性,和我喜欢的另一个作家京极的文字风格对比极为鲜明,根据以往看过的京极堂系列,一来诡辩或介绍妖怪的起源发展就一厚厚的二三十页,或者就如书中他自己自嘲的那样,崩坏式的写作风格。

P.S.写于很久很久以前,看到新浪的 Qing 博客 6 月 30 就要关闭了,就顺了几篇过来,当年的文风还是比较,嗯:)自己理解

编辑于 Jan 02
© 2025 Bluepika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