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 UI 作品集建议

一些 UI 作品集建议

Jul 26 ·
3 分钟阅读

最近看了很多 UI 设计师的作品集,想写一些小建议。

  1. 完成作品集只是一个开始,简历投递和面试过程也需要设计;
  2. 作品集中不要有任何软件名词和常见单词的拼写错误;
  3. 作品集不是页数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项目页数均衡就好;
  4. 在投递时考虑怎么方便其他人审阅也是设计的一环,同时提供离线和在线作品集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5. 招聘平台对附件大小有限制,请确认好压缩大小后的文件看上去是清晰的。同时,页数越多,要达到这点的难度越大;
  6. 在作品集中用图形化(设计)的方式来表达想法,不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表达;
  7. 用户画像、竞品调研和原型三件套我认为越少越好;
  8. 对面试进行排练,记录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除此以外,还要排练怎么演讲,比如我会提前练习怎么使用 iPad+Goodnotes+Pencil 一边圈点一边展示项目;
  9. 怎么预想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我的观点:设计作品集时,同时也是在给对方设计问题;
  10. 我会更关注那些留了其他平台地址的候选人,比如个人网站、博客、X 或者是 Dribbble 等设计平台。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对其他设计师们有一些帮助。


上面的内容写于 2024 年 4 月 4 日,整理文件时又翻到这篇,就顺手放到博客里了。一年多后再回顾,我最大的想法是作品集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对一个 UI 设计师来说,借助 AI 做出一个可用的 Demo 甚至上线一个小型产品,已经不是一件门槛特别高的事情,而你的产品,能比作品集更直接传递出你的气质。

What we make testifies who we are. People can sense care and can sense carelessness. This relates to respect for each other and carelessness is personally offensive. — Jonathan Ive

「我只会用 Figma」实际上是在告诉其他人你还停留在画图阶段,离产品还太远了。而像「公司做的不是我想做的产品」这类话,以前听起来是无可奈何,现在则像是一种懒惰。

现在我认为打磨作品,比起打磨作品集重要得多,有没有走出作品集的那个边界,是我现在更加关注的东西。

编辑于 Jul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