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想边聊 Vol.3

边想边聊 Vol.3

Aug 15 ·
10 分钟阅读

这 Vol.3 草稿放了太久了以致于 Vol.4 都已经先发了,拾起来写写,聊到作品的内容可能会涉及核心剧透。

泳者之心

在这下面所有聊到的电影里,如果要挑选一部我强烈推荐你去看,那一定就是这部。这是一部传记电影,里面讲述了首位成功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运动员的故事,也展现了她对梦想的坚持以及如何打破对女性的偏见,虽然是一个很典型的追梦的故事,但感染力非常强。一来是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峡本身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我觉得电影是源于真实事件改编有关。我认为这是传记或者纪录片的魅力之一,你知道一切「真的发生过」,她存在并真的做到了,这让故事更加鼓舞人心。

蓦然回首

这是藤本树在《电锯人》第一部完结后创作的一部短篇漫画,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虽然人们喜欢调侃藤本树「神经病」,但是我认为他作品的内核里有极多情感细腻的部分,而在《蓦然回首》里这部分就更加突出了。去年这部作品改编成了动画电影,大屏幕上的呈现很不错,但我依然更喜欢漫画多一些,特别是那个「名场面」的带给我的震撼感至今我依然记得。

作品虽然是讲的是创作漫画,但我想对于所有创作的人都是一样,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会不断追问自己「为何而创作」,藤本树的这部漫画,就像是写给所有创作者的信件。这部作品就像是他站在你面前坚定告诉你,创作可以超越才华、胜负甚至死亡。

初恋

我为满岛光开通了 Netflix,同事后来看完后和我讨论说看不得日本人的这种拧巴,我反倒挺喜欢的。

比如《初恋》的第八集,我会给它打满分。这集剧情的节奏一流,所有配角的故事线都给了最终的交代,也让他们的角色,比如的士司机,更加饱满了一些。回忆部分很老套地埋下了一些你一眼就能看到的铺垫,但是回收起来时又那么自然,当《First Love》响起来,没有任何人的泪腺能抵挡得住,没有任何人,没有。

能让猛男落泪的,纯爱永远占有一个席位。

死亡笔记

发现 Netflix 上面有《死亡笔记》,就在各种碎片时间里又重新看了一次。我之前只看过漫画,没有看过动画,在 2024 年重看这一部作品,最大感受是:这依然是智斗题材的巅峰作品之一。L 推测出月所在的地区,和月第一次见面就直言自己是 L 等等这些细节,我几乎已经忘记,但是现在再看到依然会被震撼到。我完全理解这么多的读者对 L 的死亡意难平,如果我处于连载时期看到这一话,我也会当场傻掉。动画里 L 死亡这一集非常精彩,被称为神回完全不过誉。

神回:指动画中剧情、演出、作画、配音、音乐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准,或引发极大话题的某一集。

动画在 L 死亡后节奏明显加快,这个问题使得后半部分大家对 N 的评价不佳,加上作者想表达 M+N>L,然而 M 的角色形象并不讨喜,更加削弱了后半部分大众的接受度。但我认为,这件事情最核心的一点还是 L 的刻画真的太好了,我和很多人一样也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头文字 D

这是去年看的另一部老作品,看这部作品的契机是我在看作者同一世界观下的新作《极速车魂》的动画,这部新作品说实话不是很合我的口味,群像太乏味了,于是我就想要不重新看看《头文字 D》吧。

结果一看才发现以前在电视上看的只是一二季,这次把所有的都一口气看完了,后面三季同样的精彩,其中第四季我认为最出色,拓海离开了秋名山,真正地开始快速成长,主角二人和神之手脚的对决堪称经典。

但作者为什么在续作里给了拓海一个这么惨的结局,可恶。

上一次看到作者在续作里给前一部的主角一个悲惨的结局是在 JOJO 福音(第八部) 里。

机器人之梦

有些歌会让你想起一部电影,我想 September 这首歌,以后就会一直让我想起这部电影。

有些人一直在争论小狗没有尽力去找回机器人,举出千百个例子说在现实里还能这样那样,对这种想法我无法赞同。电影是虚拟的世界,表达是带着有象征意义的,电影里想表达的是小狗已经做了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应到现实,就好比你在现实里当你用尽全力,都无法挽回这一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Say goodbye and move on, guys.

少数派的产品

看到这篇文章,我想起自己也买过一些少数派的产品,对此也多少有体会。

我是文章里提到的 Bang!Case 的退货者之一,让我退货的原因是是 15 Pro 版本迟迟无法发货,加上在等待期间看到一些已经到手的用户的负评(就是上面文章里提到的),最终让我决定退掉这个产品,要是它发货再快点,我可能就又「中招」了。

诶,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我买到手的其他少数派产品,曾经遇到单肩包扣子脱落、充电头因为需要退换的质量问题,还有线下活动的糟糕体验,这些如果都只是偶然,那我可太不走运了。更多的质量问题还存在于其他一些我没有买的产品中,从 GameBaby 的按键问题,到 BB 机移动电源的按键的符号都没居中对齐,然后再到最近的 Quote/0 连接不上等。

这些所有基础的质量问题,都和文章里提到的「做到六七十分就行了,赶紧发布」的这种糊弄心态很吻合,也让我的对少数派印象指向了同一点:里面的人不在乎产品质量,不专业也不认真,这些都和少数派希望打造的品牌形象背道而驰。

不专业的程度你可以在下面的这个展示 GAMEBABY 内测群的调研图表看到。

图里掌机部分竟然没有 DS、3DS、PSP 和 PSV 这几个,列举的主机没有 XBOX 系列就算了,竟然还没有 PS4 ,这是特别搞笑的一件事,这甚至让我觉得这个产品团队里没有玩过掌机的人。

还有一方面,GAMEBABY 和这位作者的作品接近,这也让我对于 GAMEBABY 的团队存在疑惑。但我没有像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因此变得痛恨和羞愧,我只是对他们的非数字化的产品变得不再信任。我的眼中他们擅长于「纸上谈兵」,这个「纸上谈兵」并不是贬义,更多的是指数字内容,在这方面我认为少数派有它的独到之处。

而在这个时代里,内容并不好做,少数派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多。

编辑于 Aug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