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Big Bang 聊起
到了10月,期待了好一段时间的老罗的新手机和相声也告一段落了。这篇文章来说说关于 Big Bang 的开源,和静态设计图的局限。
Big Bang
Bigbang 发布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的,有人已经实现出了和 Big Bang 相似的功能了,看到其中一条评论说:
有人这么容易就做出来了,老罗是被锤子的工程师忽悠了吗?
虽然是条无脑黑的评论,但是还是想拉出来说说 Big Bang。我认为只要用过和认真了解过的人,都不会轻易说出很容易这种话。
分词是文字的一种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由锤子独创,也更不是 Pin 独创的,Big Bang 也不仅于分词。Big Bang 是对文字选取的一整套流程的革新:随时随地地分词,选取,复制,然后查询或粘贴。这是一套很流畅、完善的流程,尽管它很简单。在此之前,我也一直深受手机上处理文字的困扰,直到看到 Big Bang 为止。
这次的发布会并不仅如此,发布会上提出的讯飞和 One Step 这两样东西就算单独提出来已经是很好的产品了。加上 Big Bang 后,三者配合起来,手机的使用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静态设计图的局限
静态设计图的局限,往往是这些评论抓住不放的一点。如果仅仅看这个开源代码,Pin 和 Big Bang 的分词截图,大概我也会以为这三者都是相似的东西。但是移动端产品的设计不是静态的海报。界面和交互的设计,是动态的。
海报是单方面的传递信息,界面是双方的交流。所以曾经某个产品改版中对设计图的一些地方产生质疑时,我告诉她这样的一段话:用户来到这个地方,不是为了盯着你的界面看的,而是来用的,来操作,来交流的。有时候视觉上尽管有些不足,但是如果能在变化过程中让用户能理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与此同时,产品留下一句给我:如果到时出了问题,用户觉得不好看或者什么的,就是你的责任了。
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这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是由自身负责。但是,若是产品做出来了反馈不好,试问产品有底气说是自己的责任吗?
「我们总是会因为自己的职业属性,去主观的高估自己所负责的部分,但这个世界不是这么运作的。我们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需要这样解决吗?如果让你从头再来,你还会这么做吗?我觉得一切就明了了。」
上面是《Product》作者 Kevin 的一段话,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