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博客文章合集 Vol.1

Nov 18, 2016 ·
9 分钟阅读

一些老文章集合。

怎么合理预测用户的心理

最近在讨论正在开发的产品一些细节时,总有一些讨论到的用户行为让我觉得难以理解,比如:

这是我在知乎上提的一个问题,在一个设计的群里也有小讨论过,把大家的理解也整理了一些出来。

开会的时候在假设产品的使用场景了。

用户是不是真的会学了第二章就学第四章,你们的针对性措施是不是有用;进度条的情况如何影响用户。这些会上不能确定的问题,应该继续讨论出需要什么证据来证明; 然后去真正“问”用户。数据上看他们是不是有你们预测的情境,比例是多少。问卷、访谈、测试来看进度条的实际影响。——via 严晗

这是产品已经开发完成的一些测试方法,当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时候,

可以通过通过竞争者的分析,以及做不同的原型来测试。总之测试的数据更有效。——via 严晗

所以我对 Akane Lee 所说的,交互设计必须是在最实验跑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法表示赞同。而当没有办法下定论时,如果能通过先开发实现后数据说话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往往在小团队里大家认为不能确定的功能,不能随意开发实现。这是一个很纠结的地方。

用户是“目标用户群体”的简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用户”,二是“用户群”而非“用户个体”。

之所以要强调目标用户,是因为要在众口难调的受众中要区分出优先满足其需求的群体。因为人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甚至相互矛盾,所谓“众口难调”“千人千面”是也。所以题干中提出的“有用户会怎样怎样”或者“有人提出怎样”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单个事实的存在并不足以论证产品的开发方向,因为这人不一定是产品定位的典型用户,而且一个人也代表不了一群人(而产品必然是为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服务的)。

还需要证明这些事实(用户需求)是否有代表性(尤其在目标用户群体中)和普遍性。一个产品不可能同时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所以有抱怨有需求是必然的,关键是各种需求如何排列优先级的问题,应该先满足哪种需求——最先应满足的肯定是目标群体的普遍痛点和需求。

对第一段深以为然,与我所认为的问题所在基本理解一致。不关注普遍性的问题而针对个体(或自己)提出意见,这是对产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第二个问题,如何合理预测用户行为?其实在预测前面,应该先有“描述&解释”,只有先描述和解释清楚了用户行为,才可能预测用户行为吧。具体可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

(1) 找到典型的目标用户;

(2) 通过观察、访谈等调研方式去描述、解释清楚他的产品使用行为;

(3) 分析总结:积累一定数量的用户行为调研后,提取其中的共性(只有共性的才可能是普遍的)

这样得出的需求才足以考虑进产品的开发方向中吧。当然上面描述的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调研方式,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话,你们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在线行为数据来分析(点击率啊,跳转率啊等等),但是行为数据只能描述行为,而无法解释行为。看到你的问题描述,我想到用研里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技术就是“用户角色”,就是将目标用户分成典型的几类,每一类里又虚构出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对其人口学特征、心理诉求、日常行为习惯以及使用场景都有生动的描述,这种抽象和具体的结合,有利于团队中每个人对于产品的使用者有一个把控和了解,有利于大家对用户的需求达成共识。

反观自身,在这一点上的确做得不足,都是靠项目组的人员不断的讨论来得出结果。

设计群上的人也有一种观点是,只有深入了解产品的人才能正确理解需求和行为,所以需要的是不断的使用产品,不断分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部分同意,所以对产品很熟悉的人的意见尽管可能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但是也不能忽略。在给别人提出建议前,先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做。别人是,自己也是。

所以综合起来基本有以下几个途径:

设计群上有人推荐刘飞,同时也推荐一下:

https://www.zhihu.com/people/laufei/topic/19551625/answers

文章发布于 2016-01-12 10:16


一些设计细节

  1. 某校园应用,在男女生头像中增加蓝色和粉红色的外描边区分性别,很喜欢这个设计,遗憾的是在 3.0 版本更新时就把这个细节移除了。
  2. 游戏 Magictouch,不同的手绘图形和气球颜色一致。
  3. Airbnb的loading动画,细致。
  4. 注意微信返回的按钮范围。

发布于 2015-06-19 10:59


100 个借口

前几星期在 Medium 上看到一篇颇有趣的文章,关于设计师的借口,本想翻译过来,结果因为懒癌发作,翻译了 10 条后发现已经有别人翻译了,也就作罢了。

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ux-power-tools/100-excuses-for-designers-517344cdd910#.1bgpc7ze9

发布于 2016-11-18 10:12


关于页面标注

无论是一个 Logo 的 VIS 或者 Web 或者 App 的 Style Guide,都是与最后产品最息息相关的内容。用工业生产来说,效果图相当于成品渲染图,Style Guide 好比零件图标注。Style Guide 中的标注部分又是最接近开发的。

发布于 2016-01-13 21:42

编辑于 Jan 02
© 2025 Bluepikachu